在线股票杠杆_炒股股票配资_股票杠杆平台

大隐于市的“文化宝藏”

发布日期:2024-03-12 21:52    点击次数:171

  沿着赤坎区民主路前行,每隔不远就能与一座博物馆不期而遇。赤坎区博物馆、明德艺术馆、广州湾历史民俗馆、“湛江记忆”非遗主题博物馆……它们或为综合类博物馆,展品保罗万象;或以某个遗址、某种技艺、某个人物、某段历史为主题,方寸之间让人从中窥见城市的厚重历史和人间烟火。

  近年来,随着湛江对文化产业日益重视,各县(市、区)的博物馆逐渐发展壮大。目前湛江共有102家博物馆、展览馆、收藏馆,其中属于民间管理的有55家。

  相较于蕴含厚重历史底蕴的公立博物馆,民间博物馆更像大隐于市的“文化宝藏”,具有门类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特点,形成了集中展示雷州半岛特色民俗文化的“博物馆矩阵”,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参观。

  ●南方日报记者林日清

  “小而精”让城市记忆不再模糊

  小雪已过,港城湛江依旧温暖如春。候鸟迎着初升的朝阳在城市上空穿梭,清脆的啼叫声唤醒沉睡的古码头。慕名而来的游客享用完热气腾腾的本地特色早点后,起身走向不远处的骑楼建筑群。

  骑楼建筑群中,藏着一家不起眼的私人收藏馆,那是由民国时期的“明德钱庄”改建而成的明德艺术馆。馆内古香古色的钱庄柜台、琳琅满目的古钱币、威武的雷州石狗……共同见证着湛江岁月的变迁。站在楼顶往下看,在相隔不到300米的赤坎区和平路51号,广州湾历史民俗馆在阳光下静静矗立着。

  根据最新一次大范围摸底调研,湛江现有属于政府管理的国有博物馆、展览馆、收藏馆共44家,属于民间管理的非国有博物馆、展览馆、收藏馆共58家,馆藏涵盖文物、筋古龙、植物染、古琴制作、木偶戏、醒狮、月饼、年糕、根雕、饮食、民俗等,突出反映了湛江市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产业特点。

  从数据中便可看出,近年来,湛江大大小小的特色鲜明的民间博物馆已蔚为大观。如果说国有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大动脉”,那么民间博物馆就是“毛细血管”,是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纵观湛江遍地开花的民间博物馆,其大部分呈现出“小而精”的特质。

  如以展示旧时期安铺传统生产工具和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安铺民俗文化馆,以展示干鱼的制作技艺为主的湛江干鱼非遗馆,以展示廉江古法造纸工艺为主的日禾民间工艺社……它们大隐隐于市,默默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一方文化古迹,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相对于政府开办、重在收藏展示和研究教育的国有博物馆,民间博物馆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和空间,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可看作是对国有博物馆职能的拓展。

  在广州湾历史民俗馆,馆内陈列着林林种种的广州湾时期物件,透过外国台钟、挂钟、殖民地钱币、玻璃器皿等近百种民间民俗用品,游人可一窥广州湾厚重的过往。“我在湛江出生、成长,对广州湾那段历史有着很深的情结。我希望通过这间展馆,告诫后代子孙要‘以史为鉴,自强不息’。”馆长胡贤光说。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市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98.26万人次,全市博物馆开展线下社会教育活动290场次,参与人数超26万人次,开展线上教育活动67场次,博物馆服务与教育研学、科普教育等联系愈发紧密,全市涌现出一批高质量博物馆研学项目,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以更大程度地发挥。

  家乡情怀汇成文化饕餮盛宴

  从历史上看,当一个城市的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总会出现一些收藏家群体,他们收藏大量各种类型的藏品,并乐于以民间博物馆的形式对公众开放,以满足自己和他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于湛江而言,涵盖了十大门类的106个非遗项目,让这座城市的博物馆类别天然地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雷州市古城南新村片区一隅,粤西首家获批设立的民间博物馆——家生博物馆院内,一片片其貌不扬的陶片,残缺的陶枕、陶碗、香炉横卧在展架上,无声地讲述着雷州的往事。这座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0平方米的博物馆由洪家生创办。

  20世纪80年代,古窑址附近有大量残缺陶片被挖出。喜欢收藏旧物的洪家生闻声前往,将背后藏着的雷州先民掘土而塑,燃薪而窑的过往陶片,一麻袋一麻袋地往自家搬。此外,清代女子的头饰、民国时期的犁耙耱、新中国成立后的婴儿摇篮等旧物也纷纷被洪家生收入藏品行列。

  随着时间的推移,洪家生手中的藏品越来越多。2016年,洪家生将原先居住了十几年的自建房拆除,建成8层高的小楼,让这些“宝贝”有安放之处,并决定建立博物馆,为五湖四海探索雷州文化的人们呈上饕餮盛宴。

  “当初办馆,就没有想过要赚钱。到这里的客人觉得馆内的东西好看、喜欢,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洪家生内心最朴素的愿望。如今,在雷州南湖小区免费开放的家生博物馆,成为了雷州文化爱好者和来自各地收藏家的聚集地,更成为雷州文旅产品中一个独特的符号。

  这是湛江民间博物馆扎根本土文化,厚植文博力量的缩影。在湛江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安刚看来,湛江的民间博物馆各具特色,但绝大多数都与湛江文化有着不尽的渊源,反映着湛江本土的物产、生态和文化魅力。

  “这些藏品的背后,倾注着湛江不少有心之士多年来投入的精力、情感和资金。由此也可以看出,湛江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湛江大地上星罗密布的民间博物馆倾注了湛江人对家乡文化深沉的爱。”安刚表示。

  在明德艺术馆,馆内1:1还原的明德号钱庄柜台和旁边墙上琳琅满目的广州湾时期货币与金融票据,让人站在馆内恍惚间可看到当年八方商贾云集广州湾的盛况。

  馆长蒋湛明表示:“我们在修缮过程中高度尊重赤坎古商埠原有建筑风貌,最大限度保留了钱庄的文化内蕴。”为了保留历史韵味,蒋湛明等人还四处寻访钱庄周边多位90岁以上老人记录口述史,力图展示历史上真实的“明德号”钱庄。

  博物馆+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民间博物馆的力量不容小觑,世界上不少著名博物馆前身都是民办博物馆。对于在湛江成长的民间博物馆而言,其身后潜藏的巨大力量源于民间。正是因为填补了公立博物馆门类空白,民间博物馆更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从根雕、植物扎染、醒狮、古法造纸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到锅碗瓢盆、农机农具、酒具茶具等具有时代印记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成为民间博物馆的收藏主题,形成了自己的内容特色。

  在位于调顺岛的湛江干鱼非遗馆,鱼网、鱼篓、鱼灯、鱼桶、鱼缸、斗笠、蓑衣等各种捕鱼工具让人目不暇接。馆内还展示了渔家灶头、腌鱼、晒鱼等场景,同时运用声像介绍干鱼的制作技艺。馆主黄伟军正是湛江干鱼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

  作为渔民的后代,黄伟军一直希望饱含浓厚渔耕文化的传统干鱼制作技艺可以传承和发展下去。2020年7月,黄伟军建成首家湛江干鱼非遗馆,吸引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慕名而至,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为了进一步激活传统干鱼制作技艺的生命力,黄伟军还将淡晒马友鱼打造成一款非遗手信,开发出经营效益。如今,淡晒马友鱼已成为备受欢迎的年鱼产品,古老的技艺随之走出千家万户,焕发出新的活力。

  不少湛江民间博物馆负责人认为,以“博物馆+”模式打造产业链,通过将厚重的历史文化植入到生活用品中,能为博物馆日常运营开支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增强博物馆的自我“造血”功能,以此解决生存困境。

  在廉江市青平镇斑鸠林村的日禾民间工艺社,“廉江手造纸技艺”非遗传承人曹毅将造出来的纸张加工成书灯、名片、服装吊牌、礼品包装盒、速溶种子等颇具古风古韵的产品对外销售,备受客户青睐,目前已出口到20多个国家。

  还有一类博物馆,通过发挥博物馆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不可估量价值,也可以间接为整体效益服务。很多民间博物馆本身并不产生经济效益,但其本身就是一个聚人气的网红打卡点,能为区域带来整体经济效益。

  如位于广东金九饼业生产基地内的金九月饼博物馆,通过铜像和油画再现了古代制作月饼的传统手工艺流程,使更多人了解古代吴川和“金九”旧作坊的制饼过程,能有效激发大家对于金九月饼的兴趣,间接地为企业带来“财气”。

  目前,湛江正探索在赤坎古商埠的“小林漫画”阅读空间、广州湾历史民俗馆、明德艺术馆举办系列沉浸式新产品新场景活动,在非遗展览馆中设置非遗手作体验项目等,激发观众的沉浸体验与参与互动热情,让文化展品和非遗手作“活起来”“动起来”,推动民间博物馆进一步“出圈”。

  ■样本

  廉江安铺民俗文化馆诉说以渔为生过往

  守住老物件

  留住旧时光

  周日下午,奔腾的九洲江从安铺古城旁蜿蜒而过,潺潺流向北部湾入海口。江海交汇之处,孕育出一方鱼肥米香、人杰地灵的天地,催生出一片市井繁华。自明清以来,安铺一直是水陆要道和商埠码头。

  独木舟、汽油灯、温酒器、捕虾笼……在安铺民俗文化馆中,一件件不同年代的老物件无声地诉说着安铺人以渔为生的过往。馆外传来阵阵敲击木块的声音,原来是馆长何军卡与其友人蓝业竣正在雕刻木鱼。

  安铺民俗文化馆原是一家古木家具厂,如今已被何军卡和蓝业竣改造为展示安铺民间风情的窗口。“我喜欢收集旧物,十几年间收藏了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间生活用品。后来我们几个朋友商量着用它们打造出一个文化馆,让更多人了解安铺文化。”何军卡说。

  漫步馆中,密密麻麻的藏品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安铺。布满整面墙的米斗,大小不一的酒坛,形状各异的茶煲,五颜六色的藤编扇……这些布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大多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蓝业竣却视为宝贝。

  “透过这些老物件,可以感受前人的生活智慧,也能更了解从前的生活。”蓝业竣边说边指着挂在墙壁上长约1米的竹夫人说,“每到夏天,安铺会很热。在没有空调的年代,人们会用竹篾编成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物体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抱着睡觉时,竹夫人可以帮助通风散热,供人取凉。”

  不远处,一个被层层稻草包围的陶锅引发了记者的好奇。“它的功能与现在我们使用的保温饭盒相似。农忙时,村民通常一大早便做好一天的饭菜,把部分饭菜带到田边,休息时便匆忙吃上几口。为了能吃上有温度的食物,人们就地取材,利用稻草的保温功能制作了这个器具。”蓝业竣说。

  除了展示保存较完整的老物件,对于破损程度较大的藏品,蓝业竣充分发挥艺术特长,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一盏盏悬挂在餐桌上方或天花板下方的灯,其灯罩是酒坛残件。“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蓝业竣说,“安铺民间制作物件多是就地取材,比如家家必备的藤扇,正是由于大家乐于使用边角布料制作包边,才有了丰富多彩的样式。”

  如今,安铺民俗文化馆已免费对市民开放,年轻人通过观看实物,可以了解到父辈过去生活的不易和艰辛;而对于许多老人来说,看到曾经陪伴的老物件很亲切,仿佛看到过去的岁月。下一步,蓝业竣将发挥手工特长,制作相关的文创产品,通过老物件留住安铺的旧时光,唤起人们心底里那份难掩的乡愁。

  ■案例

  知名漫画家“小林老师”携手百年老建筑

  在老街浇灌艺术之花

  冬日的午后,缕缕阳光洒在广州湾商会旧址,落下点点光斑。正对大门的彩色玻璃窗上,紫荆花热烈地绽放着,翠绿的常春藤努力地缠绕向上,生机勃勃。这两扇玻璃窗的图案,均采用了漫画家林帝浣的图文作品,利用彩色玻璃进行剪裁,并以手工拼花制作而成。

  湛江漫画家林帝浣是中国节气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绘画者,也是《中国诗词大会》舞台水墨绘制人,曾应联合国总部之邀,赴联合国讲述中国文化,作品曾在日本、希腊、西班牙等国巡展。此外,他的漫画作品还成为了2019年全国Ⅲ卷高考作文题。

  近年来,自成一派的漫画风格让林帝浣屡屡“火出圈”,被网友亲切称为“小林老师”。今年国庆期间,“小林漫画”阅读空间在广州湾商会旧址开放,林帝浣带着众多具有湛江特色的漫画作品唤醒这座已有30多年未对外开放的百年老建筑,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观赏。

  “我从小在赤坎老街长大,小时候经常来广州湾商会玩。这里好多年没开放了,重新走进来感觉特别激动,装修还原度挺高的,回忆一下子涌上心头。”今年75岁的街坊陈大爷说。

  “我们力求以百年前的工艺,来做这座建筑的修旧如旧工作,恢复其真实原貌。在进行装修时,发现地坪曾经被垫高,挖开后露出了1925年的黑红黄色水泥花砖,我们对水泥花砖进行了复原,整个空间的色彩设计也由此而来,因此空间的配色色调是黑红黄色。”“小林漫画”阅读空间的设计师表示。

  不少市民会趁着节假日带孩子到这里观展、学习。“小林漫画”阅读空间的入驻,一方面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湛江和湛江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湛江有很多热爱艺术的人,也包括很多对摄影、绘画感兴趣的孩子,这次选择在湛江办画展,一方面希望通过这次画展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更多绘画人才。”林帝浣说,“未来我们打算把这里打造成艺术交流空间,让更多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展出。”







Powered by 在线股票杠杆_炒股股票配资_股票杠杆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365站群 © 2013-2021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